礼 —— 克己履善之道
内容提要
“礼”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。在儒家创始人之前的殷商社会,统治阶级实行分封制、等级制和世袭制;当时,“礼”就是这些制度的体现。
在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中,“礼”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“礼”是具有道德意义的本体范畴。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多处讲到“礼”。
“礼”使人们相互和睦,指导、约束人们修身和治国。“故礼及身而行修,义及国而政明,能以礼挟而贵名白,天下愿,令行禁止,王者之事毕矣。”“在天者莫明于日月,在地者莫明于水火,在物者莫明于珠玉,在人者莫明于礼义。”司马光进一步强调“礼”的统治功效。他认为,正是因为有“礼”,才确定了等级制度,从而才能形成正常的社会秩序。“礼”与“敬”为一体,能否做到“礼”与“敬”的统一,是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。
“礼”,作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道德规范,从诞生之日起,就以它所特定的价值作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。诚然,不同的历史时期,“礼”都受它的时代性限制,但无论何时,“礼”都是维系人类生存的重要纽带。尤其今天,要构建和谐社会,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,更缺少不了“礼”的作用。
我们推出的“中华民族人文修养经典故事”丛书——《礼 克己履善之道》,个个故事独立成篇,图文并茂,简明扼要,像串联的珍珠,紧紧围绕“礼”这一道德范畴,自成一家。其故事内容丰富,情节感人。通过阅读让你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。
义 ——取舍行宜之道
内容提要
“义”,作为道德规范,是儒学中的重要命题,在春秋初期,即被广泛应用,早有“多行不义必自毙”的说法。义,在五常中居第二位。孔子主张社会要崇尚德性,而“义”是人实现德性的途径。孔子有时也将义作为“德”来使用,“上好义,则民莫敢不服。上好信,则民莫敢不用情。”个人的得失利害,就受义的制约,所谓“见得思义”,即遇到有所得之时,要想一想是否合乎义,不要见利忘义。孔子说: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
孟子将“义”分为两种:一是道德原则、标准;二是君臣之间或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的一种道德责任。不该得到的而得到了是不义的行为。荀子则提倡“隆礼贵义”的道德作用。“礼”“义”治国,决定着国家的兴衰。 “义”,作为儒家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,经过几千年的演变,其思想内涵对规范人的行为,加强人的修养,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在沧桑巨变的今天,我们在义利关系上,既要大力倡导通过合法劳动致富,同时,更要提倡人的行为应坚持正义,合乎公益,人与人之间要重视情义。“义”,仍然是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人格的重要标准之一。
我们推出的“中华民族人文修养经典故事”丛书——《义 取舍行宜之道》,个个故事独立成篇,图文并茂,简明扼要,像串连的珍珠,紧紧围绕“义”这一道德范畴,自成一家,其故事内容丰富,情节感人。通过阅读让你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。
智 ——通权达变之道
内容提要
“智”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,是儒家崇尚的一种道德品质和思维境界。“智”在儒家学说中是指聪明、睿智。
孔子认为,“智”是聪慧豁达的品德,是儒者修道处世的本领,是智者能通宇宙万物和人伦之理,凡事能秉理而行,故“智者无惑”。孔子还说:“智”的品质还必须与其他的品质和行为相配合,才能成就事业。所以,孔子把智、仁、勇看成是儒家理想人格必备的三种品质。“君子道者三……仁者不忧,知者不惑,勇者不惧。”
孟子把“智”理解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。董仲舒把儒学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,把“智”列入五常之中。把“智”看成一种准确无误的预见,是正确行为的指导,是成就事业的保证。因为,“智者见祸福远,其知利害蚤;物动而知其化,事兴而知其终……”中国古代的“智”,其实质是一种辨别是非的能力。古人主张“知礼”“聪睿”等,实际上都很难离开道德范畴。人有智慧而不失其德,如何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正途,这才是古人和今人都极力倡导的。
我们推出的“中华民族人文修养经典故事”丛书——《智 通权达变之道》,个个故事独立成篇,图文并茂,简明扼要,紧紧围绕“智”这一道德范畴,自成一册,其故事内容丰富,情节感人。通过阅读让你懂得智慧机智的人生,才是一种最高境界。
恕 ——宽厚豁达之道
内容提要
“恕”,儒学中的重要伦理范畴,是指以仁爱之心待人,核心和出发点,也就是“推己及人”为恕,用自己的好恶去推想别人的好恶。孔子将“恕”视为道德的重要原则。他认为,人与人之间,对自己之欲求不能不有所节制,对他人之欲求不能不有所照顾,否则社会就会混乱,人与人就会发生冲突。所以,当人问他,怎样用一句话来概括人生的行为准则时,他答曰:“其恕乎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
孟子继承了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。他主张,人不懈地执行忠恕之道,就能很快地达到仁的境界。荀子则认为,“恕”是人们端正品行的重要原则,“恕”是人道之极、至仁之方和人的常行之术,并赋予其本体意义。这些思想对宋明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王廷相主张,君子要待人常恕,“养心裕德”就可使德感人,从而人人各得其所。可见,“恕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不仅能陶冶一个人的品格,还能调整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。一个人遵从恕道,就能为人宽厚,为政清廉。所以,即使是在充满竞争气息的今天,恕道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恪守的美德。
我们推出的“中华民族人文修养经典故事”丛书——《恕 宽厚豁达之道》,个个故事独立成篇,图文并茂,简明扼要,紧紧围绕“恕”这一道德范畴,自成一家,其故事内容丰富,情节感人。通过阅读让你懂得胸怀宽广对于成就人生的重要性。
廉—— 清直奉公之道
内容提要
“廉”是先秦诸家政治思想的主张。“廉,清也,自检敛也。”
墨子说:“贫者见廉,富者见义。”庄子说:“人犯其难,我享其得,非廉也。”孟子主张:“廉”从提倡为人俭朴中体现出来,人要有羞耻之心,如果没有羞耻之心,是最大的无耻,这也是以后儒学廉耻之心的体现。
荀子认为,有无廉耻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,而人无廉耻是人唯利是图的结果。刘向继承了儒家传统的荣辱观,以道德为衡量荣辱的尺度,以德明、义立、功成名就为荣,以重利忘义、同流合污、居位失德为耻。他认为,道德名节重于生命,人如知道耻辱,就应该注重自己的节操和名誉。人贵于遵循道德,只有合乎人的情理,廉耻分明,才能安于所得,而不是贪求,注重名节,洁身为廉。朱熹认为,人有廉耻,才能做到有所为,有所不为。他将廉耻列为封建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。儒学的廉耻思想,自然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,但在古代中国思想发展史中,有其很大的进步作用。很多古代的名人志士正是以廉耻为节操,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幕,被后人歌颂为清官廉吏。同时,廉耻思想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,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我们推出的“中华民族人文修养经典故事”丛书——《廉 清直奉公之道》,个个故事独立成篇,图文并茂,简明扼要,紧紧围绕“廉”这一道德范畴,自成一家,其故事个个独立成篇,内容丰富,情节感人。通过阅读让你懂得廉正对人生事业的巨大价值。
行——知之践履之道
内容提要
“行”,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。“行”,本义为道路,引申为“行动、行为、践履”之义。在中国古代,知行问题涉及认识论,也涉及伦理道德等其他哲学范畴。
儒学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“行”在认识社会以及道德修养中的作用。他认为:人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学习和锻炼的过程,即从学习道德知识到确立信念,再到认识和把握规律进行实践、实现目的的过程。而这正是“行”的过程。孔子的知行思想认为,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否高尚,不能只凭其言论,还要看他的实际行动。孟子认为,“知”和“行”对人认识主观世界、客观世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,人要努力地探求,不探求就得不到。
“知行”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出现较早的一对哲学范畴。历代的哲学家在探索人的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过程中,提出了多种看法,如知难行易、知先行后、知行兼举、知行相分、知行合一等。这些思想对人们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,很有积极意义。
我们推出的“中华民族人文修养经典故事”丛书——《行 知之践履之道》,个个故事独立成篇,图文并茂,简明扼要,像串联的珍珠,紧紧围绕“行”这一道德范畴,自成一家,其故事内容丰富,情节感人。通过阅读让你懂得许多“知”与“行”的重要关系。
|